十二

    刘恒将最后一块山桃放进铁釜中,动作又轻又小心,一点水也没溅出来。

    我忆着双成的话,不甚娴熟地生火。火苗随指尖而雀跃,在刘恒的注视下,推过去的釜一寸一寸盖住火焰,好似正逐渐蚕食一轮鲜红的月亮。

    水还未沸腾,湿润的热风熏得人昏昏欲睡,衣衫也逐渐泛潮意。我面上更甚,身前不像是静水,倒像一鼎正蒸饼的甑,不得已用手背贴贴面颊,借此获一些凉意。

    庖厨的门敞着,我攥了攥刘恒的衣袖,与他往外走。皂绨触感温厚,这个人难得为我出一次云室,或许他的手也不冰了。

    侧院不如正室,堂屋更小,仅摆了一张矮案。

    刘恒没管衣衫的褶,他随意落座,仰头注视我,颇有些认真地问:“樊少子,山桃煮至最后,会像盐菜一样吗?”

    其实按常理,旁人在刘恒面前侍立答话是礼法,不算稀奇。可能他求知的心太热烈,我还是头一次这样看他,不得不停步,垂目答道:“不会王上,是甜的。”

    他不罢休,“若照五味羹来做,你什么也不放吗?”

    和刘恒对坐是来不及了,我吸一口气摆脱轻微的眩晕,在他身侧缓缓坐下,“我记着呢,王上。饴蜜、姜、盐……这里全都有。”

    他沉默了片刻,像被我说服了,再不含一丝疑惑,“……我以后也不会忘了。”

    我命女使照看羹汤之时,刘恒的视线越过我,飘飘落到一处。待堂屋重回寂静,他唤我名字,“樊少子。

    “上个岁首,辎车上那卷简牍,读得如何?”

    我心头一跳,双腿瞬间泛麻,忙端正坐姿。

    完了,刘恒还挺尽责,他的查问不会比太子的正学之臣还严吧……

    他或许知晓了,我半心虚半犹豫地应道:“王上,我看完了那一卷。就在这里。”

    “这里……”他的指尖摩挲着案边,像抚过欢欣鼓舞的粟谷穗,“是你身后那卷?”

    代王素来喜静,即使偶尔在云室召见职官、开小朝会,也是悄悄的,不惊动任何不相干之人。

    与之相比,北院有时就吵吵闹闹。

    后来,我也不下令劝了,干脆自己躲出去,寻一个偏僻地方读书。一来二去,我常常将许多木简放于此,方便省事。

    可读完刘恒的书,有一段时间内,我瞧见简牍就头晕,甚至连卷合都嫌麻烦,满心尽是快回北院,索性搁置了几乎无人问津的书室。

    我从他身侧站起,精准地抽出一卷,“是这个,王上瞧得没错。”

    “那卷系得更紧,似模仿我的法子……跟其他的也不同。”刘恒无声笑了笑,眼中闪着萤火一样零星的欣喜,“乏味吗?”

    我半分没犹豫,轻轻点头,垂下眼睫递给他。他该知道我的,为了看完,真不知用了多少决心。

    “春秋左氏传。”刘恒念着,木简被他一攥,碰撞声泠泠作响,忽而远逝。他继续道,“你错了,樊少子。”

    我睁大眼睛,差点俯身行礼告罪一气呵成,“唉,王上,我已尽力在读……”

    刘恒这回真的笑出声了,好像他往日的自持、庄重全化作云烟。有一刻,我忽然很想碰碰他的唇角。

    或许他适合更轻盈放松的场景,话题离了书,离了隐晦的立场,而后再谈及他的往事,谈长乐宫的雪。

    “你我拿错书了。”他仰着脸,自如地卷起简牍,言语中是绵密无间的赞扬之意,“春秋左氏传,我不过也一知半解而已……樊少子,你记述了哪处?”

    原来,辎车上我拾起的这卷左氏,是刘恒的书。他似要与我细谈,我思索着,恍若在厚重的疑难集里寻最独特的一题。

    我坐回他身边,道:“王上,我初读时,观共叔段逃入鄢,再入共国,常惊叹庄公先许封地、再平叛的作为,也为他除患而欣喜。

    “而后,读到晋侯封桓叔于曲沃。二位君王皆先封地,原本很相似。可数十年相伐,桓叔之后武公攻克晋都翼城,遂并晋国。王上,我......不由为庄公喜悦,为晋侯惋惜,为何呢?”

    刘恒静了片刻,反问我:“樊少子,你认可郑国君的所为?”

    我不假思索地点点头。

    庄公少时不受喜爱,而后继承君位,我将左氏当寓言来读,总希望他往后能顺利些,不再与至亲汲取同一段生命。

    观其在位之期,他尤擅治理内政,又与别国修好。即使刘恒似有己见,我依然坚定。

    身旁人放下简牍,细微声响牵起我近乎静谧的呼吸。我蜷缩起指尖。

    “春秋却说,段行事不像兄弟,故不言弟。庄公失教,故称郑伯。”刘恒的嗓音平稳,“二人势同两国之君,所以用克字。”

    我一口气松下来,趴在木案上,偏过脸看他,含含糊糊地回道:“王上啊,你怎么这样想......”

    本来不愿与刘恒因分歧争执,可真一遇到,我这气息就再喘不匀了。往日他的眉眼、发丝,与装束,此刻望着,愈发不顺眼起来,我的心绪也漂泊不定。

    “我理解你读书时的情绪,樊少子。”他似安抚,我雀跃地敲敲桌面,立刻坐直身子,将长发拢至耳后。

    刘恒本没有笑的,可他的目光跟随我的指尖,一点一点扬起唇角。

    “鲁国史官为正名分、名实,借春秋唤回崩坏的‘礼’。”他说,“庄公定社稷,执政以宽,极利于后嗣。他又富有才能,继位时,情势宜徐图之,于是顺应而为。

    “而无论晋侯有意,亦或避西戎,他封出曲沃,目的最终落空。晋国内长年战乱,武公继位,更违背周礼的继承制。不怪你惋惜。”

    “......王上,那你呢,你会有此心绪吗?”我开口。

    尽管声音很轻,但身旁人却敏锐地捕捉住。刘恒平视我的眼睛,就好像他动摇了,他答道:“或许我.......但真有一日,我不会逼反......”

    “大王,樊少子!”

    女使急匆匆跑入堂屋。她行礼,额发上沾几滴汗水,“桃羹已备好,是否此刻就用呢?”

    刘恒的话好似风吹即散的白絮,朦朦胧胧地盖了我满身。他未说完,这回,我却什么都猜不出来了。

    我抬手制止女使,匆忙侧过身,额头差点抵上刘恒的左肩,悄声求他继续讲,“王上......王上?”

    他摇头,将书卷一推,漫天不明不白的绒絮顷刻消散。

    刘恒从容不迫地起身,牵过我的手,恍若我们从没有提过左氏,“以后吧。寡人不想错过你的桃羹。”

    我顺着他的步伐,极力缩短这段距离,左手摸出一块素净的薄配巾,欲递给女使擦拭汗水。

    经过时,我刻意放慢脚步。她应该望见我的动作了,轻轻抬一点头,碎发随之摇晃,却并未做出任何反应,像杳无回音的信约。

    女使发丝下的面颊微红,走出三步,我才骤然想起那非礼勿视的名目来。

    刘恒不像以前了,这一刻,他的指腹柔软地握住我,却无论如何也抽不回来。我走在他身边,如跌入一湾蓬松的梦里。

    他轻巧地填满我掌心空白,位置并不正,也不自在,指尖织就了一张歪歪斜斜的网。灼热光浪本该如影随形,可我在泛白的日光里盗了些凉,心绪浸于一层潮湿的雾气。

    刘恒将我领在身侧,行至正案前,我却挑了他的对面落座。

    案上摆一对青釉罐,罐口很小,我垂头直直地向内望。浅色羹汤没有倒影,桃诸浮在表面,晶莹剔透,依稀可见些许未化的盐。

    身前人将它平推给我。我还未动,刘恒就已然舀了一勺,平静而迅速地咽下。

    我忽忆起礼记所书,与国君同进食有揖让、周旋之礼。但自河东郡的雪夜,刘恒注视我咬第一口饵饼而始,他就从未细究过这些。

    刘恒未作评价,他的瓷勺只是一次再一次地起伏。在周遭流淌的沉默里,像很喜欢我的羹汤般,一刻也舍不得停箸。

    我尝第三块桃诸时,身后有人踏进正室,他行礼的声音隔很远传来。

    “大王,邸报到了。”

    声线虚虚浮浮的,原本流利的话语乍然断了,好似一瞬的窒息。这声音着实耳熟,我转身仔细瞧,却只望见他飞快低头时柔顺的缁巾。

    刘恒的袍服从我身侧掠过,像一阵凛冽的山风。他的动作不留一丝余裕,我回头与空席对坐,继续执起勺。

    他低语几句,命令快而明了,最后道:“……下次不要了,你明白什么。”

    侍从不敢应声般沉默。片刻后,脚步声也一同消失了。

    邸报横在案上,囊笥外以绳结捆扎。不牢固的缝隙处,全用胶泥加封,看着就极难拆。

    我深深吸一口气,边识官印,边对面前人缓慢道:“王上你……你都亲自去接了。还训人。”

    “自作聪明的人。”刘恒注视着我,视线像穿透湖底的笔直日光,“若非有需,早就不想用了。”

    有需.......?

    他又带了些宽纵,“不过樊少子,你的羹汤我也会接。”

    刘恒念我的名字,像在喉头滚过千万遍。

    我勉强对他扯出一个笑容。
新书推荐: 这只小草神是俺拾的嘞 快穿:社恐宿主她不干了 开局躲神避魔,原来我是大佬啊 逍遥尘世子 这是僵约,你是认真的吗? 致我未曾谋面的青春 破天战尊 消失的天堂?游戏开始! 皇帝宠臣?不,我一身反骨! 扶桑剑心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