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都市言情 > 争流 > 1985 一

1985 一

    有了第一次的成功,大家对下一部电影的期待值大大增加。

    杜老头儿雄心勃勃,这回想搞个大的,把平省本土作家的著名史诗小说《平省往事》搬上大银幕。

    这个故事发生在民国中后期,讲述几个家族在大时代中的兴衰起伏,伴随着几个年轻人的雄心壮志,爱恨情仇,关键时刻的不同选择使他们归宿各有不同,被誉为“小说版平省近代史”。

    想拍史诗是件难事。

    把剧组这么些人还原到民国时期,光服化道就是一大笔支出。

    更花钱的是在场景上,是搭个有民国时期平省本地建筑风格的摄影棚呢?还是利用现有的古建筑进行拍摄呢?

    最初想法肯定是选择已有的古建筑景点。

    经过寻找,大家发现一件很尴尬的事:平省历史文化悠久,保存下来的名胜古迹众多。

    也因为各个朝代的古迹实在是很多,民国时期的建筑和它们比起来就不太起眼——景点里并没有可以直接拿来拍戏的民国大宅。

    他们倒是找到不少民国时期遗留下来的老房子,但因为众所周知的历史原因,保存得都不太好,多半成了大杂院。

    想用起来还得把许多户人家请出去花钱修缮,花的钱费的工夫不比盖个电影棚少。

    权衡再三,杜老头儿决定选几间像样的民国宅子修缮一下外表,用它们来拍院子,再搭个小棚,拍房屋内景。

    这样就能极大地缩短占用住户房子的时间,拍内景的时候也更自由一些。

    这还仅仅是勘景方面的问题。

    这个电影还将有不少战争场面,需要大量的群演和武装道具。

    这对从未拍摄过战争片一张白纸的平省影视行业来说也是个不小的挑战。

    同时,越是优秀的文学作品,想改编成剧本越难,这事儿茹争流一个人根本搞不定。

    上级领导给他们大力支持,组建出一个包含历史顾问在内的五人编剧团队,茹争流平时就和四位老师一起一稿一稿地改。

    这时,史诗电影的前期准备还没有完成,拿着《平昌阁恋曲》赚来的几十万和新一批财政拨款,平省电影制片厂终于把缺的设备都买来了。

    还招来了不少工作人员:摄影师、录音师、灯光师等一些重要岗位终于补齐。

    新建成的平省电影制片厂一时间人才济济欣欣向荣。

    下班时,杜老头儿站在自己办公室的窗前,看着制片厂的工作人员如流水一般向厂外涌去,得意扭头对茹争流说:

    “看看,看看,已经很有样子了嘛。等我们拍完这部,我就不干了,回去遛狗,到时候就看你们的了。”

    杜老头儿的收山之作,虽然有个雄心勃勃的开始,却被时代的浪潮冲得七零八落。

    随着社会环境的急剧变化,人们的经济收入越来越高,电视机很快普及开来,有些条件好的家庭已经用上了彩色电视机。

    人们更喜欢晚上回家看电视,对电影院的热情降低很多,又加上译制片和玲甲片的冲击,国产电影票房越来越差。

    不仅电影院在亏损,制片厂也在亏损,整个电影行业都陷入低谷。

    初期准备还没做完,杜老头儿的史诗片已经入不敷出。

    原本预定的财政拨款迟迟下不来,摄影棚盖到一半只好停工。

    这并不是某个人或某些人的问题,因而并不能努力努力就克服。

    杜老头儿现在最关心的事是上头的消息:大方向定不下来,下头的人就束手束脚,什么都不敢做。

    电影局方面显然也在努力行业自救,针对大环境的变化进行了很多调整:

    从刚开始的一口价九十万,变成可视拷贝销售数量上浮百分之十五。

    这个结算方法还没有实行多久,突然又有了重大变化:

    电影院的性质由单位转为企业,需要自负盈亏,许多电影院都改为承包制,独立经济核算,工资奖金都从票房收入支出,国家不再兜底。

    电影票的定价改为浮动票价,由各个电影院自己决定。

    实行了三十多年的固定票价,很快从两三毛涨到五毛以上,又飞快向一块靠拢。

    国影和制片厂的结算方式也变得更加灵活,有多种方式可以选择,不再按卖出的拷贝数量多少而结算。

    这个方案实行没有几个月,突然风向又变,重新变为按照拷贝数量结算……(注)

    拍摄一部电影,最短周期也要半年以上,像杜老头儿想拍的这种史诗级大片,没有个一两年根本不可能。

    前期投入巨大,后期制作也很花钱,在市场情况未明的状况下,大家无所适从,早已不再关心这个片子能不能拍好。

    甚至很多人想让这部电影无疾而终少浪费些钱和时间——此时,大家更关心的是电影行业要何去何从,自己还能不能保住饭碗。

    也就在几个月时间里,初具规模的平省电影制片厂从上下班时的人来人往变得十分寥落。

    新盖好的厂区空空荡荡,买来没多久的最新款摄影录音设备落了一层灰。

    连年轻的茹争流都常常在焦虑中失眠,更何况本就有心脏病的杜老头儿。

    他很快一病不起,在医院进进出出了好几回,无奈只能回家躺着。

    他的史诗电影和他一样处于瘫痪状态。

    活过一辈子的茹争流知道这只是一个调整的过程,电影行业终究会像其他大多数行业一样走向市场化。

    但她上辈子只是一个普通的影视爱好者,对具体影片比对行业发展要熟悉得多,虽然知道前途是光明的,但眼前的道路确实是曲折的,而且她还不知道这么曲折的道路具体要怎么走。

    在这种艰难的情况下,蓝晨他们拍摄的《高原高原》上映,票房一败涂地。

    本就没有几个的观众批评它节奏缓慢、画面灰暗,根本看不懂讲了什么故事,甚至有人说它丑化了高原上的劳动人民。

    茹争流坐在不到五个人的电影院里看完了这部电影。

    她感动得热泪盈眶,认为这是近五年来国内电影院公映过最好的作品。

    情绪激动地向各大电影评论杂志投稿,称《高原高原》是具有探索精神的艺术作品。

    文章刊出,当读者得知茹争流是《平昌阁恋曲》的执行导演后,在“读者来信”栏目驳斥她:

    你觉得《高原高原》好看,你自己怎么不拍成这样呢?虚伪!

    这个问题直击灵魂,茹争流在写给谷从跃的信中承认:

    第一,我没有能力拍出那样的作品;

    第二,我也没有胆量在这种情况下拍那样的作品。

    谷从跃回信跟她说:一腔孤勇固然值得敬佩,脚踏实地也很值得赞扬。

    我就要结束学业回国了,你在收到这封信时,我已经在回来的路上。爱你。

    不久,谷从跃回国,顺利成为兴市财经学院的一名讲师。

    一九八五年三月,茹争流谷从跃在宁市举行了简单的婚礼。

    由于两人工作一个在宁市一个在兴市,只能暂时分居两地,平日里继续书信往来电话联系。

    五一,茹争流去医院看望杜老头儿。

    他头发差不多全掉光了,脸庞红得有些不正常,精神还不错。

    接过又一稿剧本,嘴里还抱怨:“你说好不容易放个假,你们小夫妻也不见见面,跑来看我这种老头子,是怕我死了就见不着吗?”

    茹争流赶紧晃脑袋:

    “说什么呢?呸呸呸!师父一定长命百岁。医生不是说了,你马上就能出院,我们还都等着你回去主持工作呢。

    你这一生病,他们一个个就跟没人管的猴儿差不多,到处乱跑,单位都不见几个人。你回去可得好好治治他们。”

    杜老头儿明显心情好了些,摇头晃脑说:

    “前段大家都在观望,现在电影局从文X部划到广电了,专门管广播电视这块儿的,这一过去,不得大刀阔斧地解决问题?

    再等等,到时候咱们款也下来了,情况也稳定了,肯定能把咱这部电影拍完。

    你说我这一辈子,起起伏伏七十来年,什么事儿没经过,唉,就得沉得住气,守得云开见月明,九十九拜都拜了,就差这最后一哆嗦。

    我拍完这部,说什么都不再拍了,回去遛狗。”

    事情果然如杜老头儿所料,继那头的电影院改为企业核算之后,接下来就是这头的制片厂:

    一时间各种评估、考核、检查层出不穷,每个人都清楚肯定要发生些什么,但结果真的到来的时候,还是令人难以接受。

    “为强调故事片的质量,整顿无序出品的现状”,全国仅保留十六家电影制片厂有故事片的拍摄权——而刚成立没多久的平省电影制片厂并不在其中。

    消息传来,茹争流整个人都傻了。

    这就是说,以后平省电影制片厂只能拍科教片……

    这只是说起来好听,哪有那么多科教片可拍。

    这些小电影制片厂就是弃卒保帅里面的卒,以后所有资源都是那十六家电影制片厂的。

    被丢掉的这些制片厂,又不能拍片,又没有财政拨款,消失只是时间问题。

    一九八五年,仅执导过一部电影的新任导演茹争流,下岗了。

    她把自己反锁在小书房里,躺在地板上一动也不动,怎么都想不明白,自己努力了十几年,现在刚刚有些起色,怎么会落得这样的结果?
新书推荐: 这只小草神是俺拾的嘞 快穿:社恐宿主她不干了 开局躲神避魔,原来我是大佬啊 逍遥尘世子 这是僵约,你是认真的吗? 致我未曾谋面的青春 破天战尊 消失的天堂?游戏开始! 皇帝宠臣?不,我一身反骨! 扶桑剑心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