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都市言情 > 山河英雄传 > 楔子 五代缭乱

楔子 五代缭乱

    北宋真宗年间,大宋自唐末五代之乱后,定国已过太丿祖、太宗、真宗三代,前朝五代十国的兵祸战乱业已成了那戏文里的说辞:不管是庙堂,还是江湖,也倒渐渐都有了些承平时节的太平景象,帝都汴梁[注1],人来车往,清明河上,商贾百姓,一片繁华景象。

    虽然说,北边的辽人仍占着燕云十六州,掐着中原咽喉终是隐患,但终究是从五代便留下的肌瘤,纵是文治武功如太丿祖太宗也未能拔除,孝子贤孙如真宗宋玉京自也不敢超过父伯之辈的功业,好在乱世已过,而这宋玉京到底也是位文成之主,虽然平庸,却也非什么昏君暴君,朝中尚有良相良将辅弼戍边,江湖英杰血气未寒,若是保上中原百年太平,倒也并非什么难事,这些年,内有寇丞相辅政,外有杨家军威名,倒也治理得大宋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东西二京,日益繁华。

    就在这贯通汴京的清明河上,有一间茶肆,位于上河,客似云来,三教九流,汇聚一堂。

    传说,这“云来茶栈”有三绝——

    景绝!

    茶绝!

    说书绝!

    所谓景绝:

    乃是清明河景,传闻当世大画家张泽瑞[注2]便是在这云来茶栈画下那幅流传后世的《上河图》;

    这茶绝:

    乃是青瓷普洱,说是当今官家,也极力推崇;

    至于这说书绝:

    便是一瞎子老翁拉着一把二胡,咿咿呀呀地开始讲述那段宋氏兄弟文治武功、开北宋之国和前朝大周世宗于荣共创“青客帮”,匡扶中原、励精图治的旧事,便是陌上村叟、街口野童也是心生敬佩,而况大宋百姓、江湖豪杰?

    每每听闻,二圣北伐,青客帮大破辽贼,皆是手舞足蹈,大呼痛快!而到辽寇得胜,忠良蒙冤,莫不是哀声顿足,扼腕叹息!

    据传,太宗年间,这云来茶栈,不知从哪里得知天波府杨家两代英豪金沙滩一役壮怀激烈,“七子去,一子还”的真相,曾使得大半个东京为之缟素,大半个西京风雨凄凄,甚有虬髯大汉者听闻杨老英雄自撞李陵碑宁死不降、以正名节之时埋头痛哭,连这茶楼边上的清明河水也为之涨了三涨。

    说来,北宋是一个言论相当自由的朝代,一个茶馆说书的就能从碑宫野史一直说到坊间闲话,从官家轶事说到江湖秘辛。这也是为何,终宋一朝,朝廷清流和权臣能吏都达到一个微妙的制衡,朝廷机构能井然有序地运作,从未出过大乱。然而于此同时,这种民间乃至朝堂的言论自由也给这个朝代埋下两个深深隐患:庙堂上与江湖中对于与北辽主战主和一事一直争执不休、相持不下;为祸后世的党争也是从这一朝开始……不过,这都是后话了。

    云来茶栈,客似云来。

    一双少男少女熟门熟路地从大门进入,在茶栈二楼的老位子坐下。

    坐左手边那少年,头梳单髻,由一块青布包着,一身短打装扮,手腕、脚腕缠着竹编护臂,是个将门小子;那少女,头梳两个总角,由两根青色细带束着,也是一身短打,加着一件青纱半臂,手持烧火棍,看着是个烧火丫头打扮。

    此二人正是杨小山与杨十四。

    “十四,你说这老头今天又要说什么?”杨小山双手抱剑环胸。

    杨十四将烧火棍在桌上一摆,双手托着小脸,道:“这老头讲故事颠三倒四,这都连来了十几日,还没有讲到阿爹和娘亲。”

    “师父和师娘那一段,你不早知道了?”杨小山道,“我倒是想听听后周于荣和二圣创立‘青客帮’的往事,又或者是当年的‘青客大侠’于浩泽……”

    杨十四蓦然回首:“浩泽伯伯确实是大英雄……”

    想这当世,没有哪位英雄不想让这“云来茶栈”说上一说,传上一传,而一代代英雄们的故事也就借着这瞎子老翁之口,从大唐末、五代初的那一场乱世开始说起:

    茫茫生乱世,大浪尽英雄。

    不见豪杰墓,山河祭落红。

    古今多少事,都付尘烟中?

    ——调寄《山河》

    二胡声起,那瞎子老翁的声音娓娓道来:

    唐僖帝乾符元年,关东又逢大旱,官吏强迫百姓缴租税,服差役,百姓走投无路,投义军。乾符二年,义军统领王仙之于长恒揭竿起义,枭雄黄巢于冤句响应,史称“仙黄之乱”,此乱绵延大半个唐朝江山,乾符五年,王仙之被朝廷诱降身死,余部投奔黄巢。中和元年,黄巢破大唐长安,僖帝流亡,山河颠倒,天下大势由合转分,大唐国运衰竭殆尽,便是长达数十年的五代十国。

    中和二年,唐军反攻长安,奸细大开城门,黄巢手下大将朱搵临阵倒戈,与大唐沙陀军李克用联兵围剿义军,黄巢大败,败亡齐鲁。

    中和四年春,李克用率兵五万,自河中南渡,连败义军于太康、汴河、王满渡。同年三月,朱搵大败黄巢于王满渡,黄巢部下俱降朱温,黄巢残部向东北逃亡,又遇李克用于封丘,时遭大雨,黄巢集散兵近千人奔兖州,李克用率军昼夜驱驰,粮尽不能得黄巢首级,乃收兵。六月十五日,武宁节度使时溥派李师悦率兵万人,与降将尚让紧追其后。是年六月十七日,黄巢遁入泰山,被迫自刎,部将林言献其头颅投降。然军中秘传,黄巢头颅有伪。当日,枭雄黄巢末路,逃入泰山,借遁空门逃出升天,前往投奔旧部河南尹张全义,各不敢识。后世南禅寺有诗云:“三十年前草上飞,铁衣著尽著僧衣,天津桥上无人问,独倚危栏看落晖。”

    朱搵、李克用因“诛巢”有功,得以做大。朱搵以河南为中心,逐渐成了唐末最大的割据势力。天复元年,朱搵率军进入关中,控制了唐王朝的中央政权。天祐元年,用武力把唐昭宗逼迁洛阳,不久将其杀死。立昭宗儿子李柷为帝,即唐哀帝。天祐四年,朱温通过禅让的形式夺取了唐哀帝的帝位,篡唐称帝,建国号梁,改年号为开平,史称“后梁”。至此唐灭。这天下又历经五代更迭,十国混战,兵连祸结,民不聊生。

    先有“王仙之黄巣之乱”,后有“朱搵废唐篡逆”,乱世硝烟,极目千里、无复烟火,中原四战之地,后数年,李克用沿用唐天佑年号,以复兴唐朝为名与后梁争雄。李克用持续与朱搵争战,相互间成为争夺天下的最大对手。此后李克用长期割据河东,与占据汴州的朱搵对峙。

    李克用临终时,将三支箭交给其子李存勖,说道:“第一支箭要你讨伐刘仁恭!刘氏为我所立,却背叛于我!

    唐昭宗景福二年,卢龙节度使李匡威被其弟李匡筹兵变,刘仁恭所率部曲已过轮调期日而未还,士兵由于想念家乡,遂兵变,以刘仁恭为领袖,回师攻卢龙都城幽州,然为李匡筹军所败,因此逃往河东归附李克用,李克用待之甚厚。后来又上表朝廷为其谋取卢龙留后之位,但刘仁恭任卢龙节度使后,亟思背离李克用。乾宁四年,唐昭宗为镇国节度使韩建挟持於华州,李克用将欲勤王,向刘仁恭征兵,而刘仁恭暗中搪塞,李克用大怒,亲征幽州,未料大败而还,刘仁恭因此摆脱河东控制。

    后刘仁恭之子刘守光与其爱妾通奸,父子反目,祸起萧墙,刘守光囚禁其父,自封燕帝,史称“桀燕”。

    李存勖起兵讨伐刘丿氏父子,以少牢之礼祭祀,将箭矢请出,放在锦囊中,令军士背负上阵,刘丿氏父子大败,皆为李存勖所俘,李存勖命人刀刺刘仁恭心脏,用其所流之血奠祭李克用之墓。

    “第二支箭要你打败契丹!契丹耶律机与我握手结盟,约为兄弟,曾发誓说一起光复大唐江山,现在却背信弃义依附贼党,背唐归梁!”

    李克用死后,契丹更是变本加厉,屡屡向李存勖进行挑衅,天祐十三年,契丹进犯蔚州;天祐十四年,契丹进犯新州、幽州;天祐十八年,契丹进犯涿州、定州。李存勖忍无可忍,不惜两线作战,以河东一隅之力而败退契丹,而南方正在和后梁决战。

    “第三支箭,诛杀朱搵!梁贼朱搵是我后唐不共戴天之仇。我未能灭此三贼,死有余恨啊!你将来一定要消灭这三个敌人,以告慰我在天之灵。”

    时梁、晋、吴、蜀四分天下,后唐李存勖以一灭二,复续唐祚,天下四分已得三分,可惜李存勖枭雄一世,兴教门之变,终为伶官所焚,后嗣无能,为权佞石敬瑭玩弄鼓掌之中。

    清泰三年,石敬瑭为登帝位,奴颜婢膝,遣使向契丹割让燕云十六州,拜辽主为父,出卖中原,契丹王耶律光亲率五万兵,拥伪帝石敬瑭建后晋,欲吞天下,自此后唐覆灭。

    然契丹内政混乱,虽能得到中原,却也注定失去中原!

    石敬瑭死后,其子意图叛辽,但燕云十六州已失,后晋无险可守,天福二年,辽人倒行逆施,激生民变,河东节度刘子远趁乱自立,建立后汉,不到一年光景,刘子远病危,托孤检效司徒于威,立幼子刘承祐继位,是为后汉隐帝。于威建议隐帝备战防御契丹,隐帝听信奸人挑拨,猜忌重臣于威名望,逼其反叛,并戮其襁褓幼子。

    于威带兵入京,觐见太后李氏,让太后临朝听政,并且假意拥立刘氏宗室武宁节度刘赟为帝,随后突然闻报契丹南下,于是率军北上抵御,途径澶州,士兵兵变黄袍加身,于威返回汴梁,逼太后任他为“监国”,夺得国政。广顺元年,威正式称帝,国号“大周”,定都汴京,史称“北周”,成为五代难得的雄主。

    于威虽以武立国,但努力革除唐末藩镇政权的积弊,重用有才德的文臣。他崇尚节俭,仁爱百姓,曾对宰相王峻说:“朕出身微寒,今得幸为帝,岂敢厚自俸养以病百姓乎!”遂下令减轻百姓的赋税负担,并亲自前往曲阜拜谒孔庙、孔子墓,并下令修缮孔庙,禁止在孔林打柴毁林,造访孔子后裔,提拔其为官,尊崇圣人,以儒教治天下。

    然而,刘赟生父刘睿听闻丧子噩耗,割据晋阳,自立为帝,是为北汉。刘睿为子报仇,再度勾结契丹,多次兴兵北周,北周、北汉结下世仇,中原战事又起,数年不灭,于威终于燕云十六州为辽主耶律光所败,史称“第一次高平决战”,此战之后,于威忧愤病逝,传位义子于荣。

    至此,“五代之乱”已近一甲子,天下枭雄辈出,问鼎逐鹿,竟无一位英雄能一统中原,结束这纷繁缭乱的乱世纷争,还民以太平天下,休养生息!
新书推荐: 这只小草神是俺拾的嘞 快穿:社恐宿主她不干了 开局躲神避魔,原来我是大佬啊 逍遥尘世子 这是僵约,你是认真的吗? 致我未曾谋面的青春 破天战尊 消失的天堂?游戏开始! 皇帝宠臣?不,我一身反骨! 扶桑剑心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