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西北去,汴京出发,先达洛阳。
太祖定都汴京,时人常称其为东京,与东京相对的西京,便是洛阳了。洛阳为陪都,与汴京合称“两京”,意义非凡。阿杨奉旨出巡,带着一整支督察的队伍,少不得要在洛阳停留些时日。
洛阳最出名的就是牡丹,只是来得不巧,没赶上时节,不少人都有些遗憾。不过那些往日里最爱这些风花雪月的学生们对此反倒接受良好。才离京不久,他们与官队随行,觉得自己这一趟游学比之他人要有意义得多,都想趁此机会靠自己的本事做些什么“有意义”的事情。才启程,正是他们热情高涨的时候,满心满眼都是“要做些什么”的志气。
开封书院对大宋的意义非凡,入了书院的学子已经算半个天子门生了,相当于半只脚踏入官场了。他们每人都拿着书院的牌子,求见了巡视队伍的官员,跟着他们“实习”,一起查阅卷宗。有学生分担,卷宗查得飞快。洛阳是富庶之地,调来此地的官员皆不是等闲之辈,此处是大宋最好的晋升跳板之一,哪里会有官员不用心呢。
一切顺利,两边皆是满意,只是学生们没能发现点“大事情”,有些失望。
地区税账和军务这些却是不好带着这些还没官身的学生查的,查完最麻烦的卷宗,这些没事干的学生又不想去书院陪其他学生上课,于是一拍脑门,便分了队去洛阳各处的乡县查乡志县志了。
别小看这县志,地方豪强、县官作为,种种事迹,只有心细,能从中窥见不少蛛丝马迹。
去年还有学生查县志,发现当地私收各种苛捐杂税,小到开火税,大到断气税,只言片语,触目惊心。那学生当时假装无所察觉,回到京城才敢上表状告。他也因此在踏入官场之前就传出明察秋毫的名声,还未春闱,六部就已经记下他的名字了。
阿杨见他们自己也能找到事情干,想着他们那三脚猫的功夫,哪怕出了事好歹也能跑,再加上有人跟着,便不去管了,继续忙自己的公务。
早些忙完,还能趁机在洛阳多休整几天,和林妹妹好好玩几天呢。
阿杨在军部呆了八九天,没发现有什么大问题——毕竟是朝廷控制中原腹地的重要之所,若真的有大问题,那全国上下都要被查得脱层皮。不过毕竟为出巡开了个好头,因此他的心情还算不错。他忙完后,一同出巡,负责其他事务的官员也都忙得差不多了。
这时,那些四处散开的学生也回来了大半,他们这一趟下乡,回来后或多或少有所见闻收获,看着沉稳了不少。
又过了几日,又有些跑得偏远些的学生陆陆续续回来了,虽然人还是没有齐,但是被阿杨折腾了三年,他们对同窗还是有几分信任的,并未太担心。
洛阳文化底蕴丰厚,唐时的石刻被随处可见,透过石刻,仿佛能窥见唐时风采。出巡队伍中,有几人是翰林院出来的,负责调查各地文风和劝学情况,他们年纪也不大,都是三十多岁的才俊,很快和学生打成一片,带着有空闲的人一起四处记录这些石刻的内容。这些纯属个人爱好,不过反正公务都完成了,阿杨也不管他们做什么了,反而还向他们讨要每天记录下来的文本瞧。
那些石刻良莠不齐,有时几天也寻不到什么有趣的。黛玉最初跟着他们一起出去瞧了几日,但她对此没有他们这般热切,后来便自己行动了。
虽然错过了牡丹,但洛阳每年的“万花会”都会留下记载,从中也能窥见历年盛况。当地士大夫以插花为尚,黛玉不知哪里来的帖子,居然真的带阿杨凑进了人家的文会里看人插花斗花,这倒是洛阳别一份的比试了。
“这有什么,开封的学生游学至此,好学之人自是争先下帖,哪里是我的本事?”黛玉笑话他道。
这般其实是黛玉自谦的说法。她手上的帖子,明显比大部分人要精致得多,这还是挑拣后的结果了。
黛玉在杭州时就有文比蔡谢的美名,不止有咏絮之才,更有林下之风。
阿杨不理解,但他能跟着黛玉到处玩就已经足够高兴了。每次黛玉向人解释他的身份的时候,他就高高地抬着头(bushi),暗爽的不行。
比起初次簪花的变扭,阿杨如今能坦坦荡荡地簪花招摇过市了,还能回头问黛玉,“我孰与第一名王珪美?”
王珪的理科弱于黛玉,但他的文章词藻漂亮得焕然天成,书院的先生评价他做文章的本事已经够入翰林了。黛玉的文章同样灵气十足,但她不爱一直刻板地写应制的内容,这点倒是逊他一分。因此有时黛玉拿出心力完成文章后,总爱暗暗与王珪比较。
这时黛玉失笑,凑近了他仔细端详,然后道:“君美甚,王珪何能及君也。”
阿杨可不管这是不是“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兴致勃勃地参照黛玉今日的衣裳给黛玉挑花。
黛玉也笑吟吟地任阿杨折腾她的头发。
事实上,阿杨的动作相当细致,灵巧得像在翻花,那花好似今早就被编进发冠里的一般。
洛阳有不少出名的菜色,甜牛肉搭着火烧面饼阿杨在军部这几日已经吃了不少了,确实是肉酥汤浓,味道鲜美。洛阳的羊肉汤他也是每天饭点都要喝上一大碗,汤汁浓郁,羊肉鲜嫩,不止是不是用了什么本地流传的技法,味道格外醇厚。
黛玉知道阿杨素来好吃,今日文会的主人是当地大族,府上养着不少好厨子,做鲤鱼更是一绝。
所谓洛鲤伊鲂,其中的洛鲤便是指洛河的鲤鱼,传闻肉质鲜美,外地不少的鱼打着它的名头提价。如今来了洛阳,若是没能吃到,阿杨怕是会遗憾。?
黛玉想着,对阿杨道:“那边就是水宴的场所了,你可习惯?若是觉得拘束,我们便到后头去。”
整个园子都是文会之所,但水宴是参会的人交流斗文的主场,若是避开,倒显得在避他们的锋芒了。
但黛玉无所谓这些潜规则,她有佳文,其他一切对她而言就都是虚的。
她想着阿杨贪嘴,外头水宴上,哪有正经吃东西的,多是饮酒作诗,交流美文,哪怕有人真的饿急了,也怕坏了风雅,故作端庄。阿杨在外头,怕是要装模作样,吃不尽兴。
阿杨在书院这么长时间,与黛玉定亲后也和她一起去了不少文会,自然了解这些潜规则。但他美美把脑袋往黛玉肩上依偎,道:“那我们去里面吧。”
黛玉两个同窗远远看见黛玉和阿杨,正准备来打招呼,就看见他们的武先生靠在黛玉身上,甚至显出几分娇态。
不敢睁开眼希望是我的幻觉。
算了,既然是杨先生,他们还能怎么办呢。
杨先生干出什么来都不奇怪。
二人坦荡地上前,先与阿杨见礼,而后和黛玉打招呼。
二人来问黛玉和阿杨打算等会儿去哪边。
“我们便不去水宴了。”黛玉道。
一人连连点头,道:“我们也是这么想的。”
另一人道:“不若一起?”
杨黛二人平日多的是腻在一起的时候,因此也不排斥他人的打扰,大大方方邀二人同往。
接近午时,文会的主人打发下人来,欲引几人往水席那儿去。本以为这些年轻学子好出风头,没想到个个沉稳得紧。
“承蒙关照,只是我们随杨大人出巡,不好高调行事。”
下人听闻,便引他们穿过长轩,进了舫船,这儿的高层正好能瞧见整个水宴之景。
看得出这是主人特别关照的安排,几人也不推脱,铺纸研磨以答谢主人的款待。
阿杨看黛玉提笔,先写了首诗称赞园林之美,洛阳文风之盛。主人相邀游园,作诗文答谢算是基本的礼貌,另两个学子也在研磨写诗。对于他们来说,这类诗文早已经写惯了,提笔就来。
阿杨左顾右盼,感觉自己不太合群,想着要不也动动笔。但这一块确实是他知识点以外的东西,最终放弃。
师父没教啊。
于是他便拿起旁边的墨块给几人研墨。
写好诗之后,几人换纸提笔,抄默最近写过的自己较为满意的文章,与本地学子互通有无。
阿杨手劲大,又不失巧劲,墨磨得又好又快,细腻流畅。见黛玉够用了,左右没事干,又去给旁边两个学生磨墨,顺便看看他们写了什么。
下人见阿杨过来,自觉让开位置,两个学生虽然早就习惯了阿杨时不时的心血来潮,但还是第一次有杨先生亲手磨墨的待遇,暗暗挺直了背,字写得都更有筋骨了。
“字不错呀!”阿杨顺嘴夸了句。
学生努力把嘴角往下压,换纸沾墨,最后以今天文会定下的主题写新的文章。
换了个地方,他感悟不小,思如泉涌,下笔如有神,他自觉写得比往日流畅精彩,写到一半换纸的时候,才发现杨大人已经走开了。余光一瞥,黛玉已经做完了文章,阿杨又回去缠她去了。
在书院的时候他就已经放弃为难自己,不和这些天才比较了,但是见此还是忍不住感叹,不愧是林娘子。
各种意义上都让人感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