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中午杨嘉和杨爸吃的是丸子青菜面,丸子是杨妈妈事先做好然后放冰箱冷藏储存着的,味道已经可以赶上外面卖的了,Q弹又有料。

    和杨爸利索解决一顿午饭后,杨嘉继续整理自己的教材和练习题资料去了,除了英语这个每日固定任务,她当务之急要解决的就是数学,别的不说,起码她得搞清楚什么知识点对应什么公式吧。

    对于她这种连基础都没有的数学渣渣,想要进步,其实别的现在都不需要想,先死磕教科书就行了。

    杨嘉打算把数学全部通读一遍,然后再一本一本细啃。

    先列提纲,然后一章章跟着例题自学,把最最基础的题目原理搞懂,再来做题加深印象,至于中档题,拔高题这些,目前都不在她的范围之类。

    重来一遍,她的智商并没有增长,可杨嘉敢说,她对于高考应试的心境认知却比以往要清晰得多。

    曾几何时,她的学生时代就这么稀里糊涂地过来了,直到迈入社会,被诸多暗流推动席卷,都只是一个随波逐流的人,后来依靠日复一日磨练出来的画技,才终于勉强在这激荡涌动的无边浪潮中找到一个位置抓牢站定存活,可对于高考对于应试,她的认知却一直还是模模糊糊的。

    她当然知道高考重要,当然知道要努力,可那只是表面的,逻辑层面上的知道,是受到整体环境氛围影响下的基本认知,至于它为什么重要,又重要到什么地步,她是完全没有实感的。

    直到她在外独居接画稿的时候,接到了湖城本地,一家小众口碑相当不错的培优机构的系列商单,一开始杨嘉以为这次也是那种常规的补习班插画海报。

    这里就不得不说一下湖城的整体教育氛围了,湖城乃至扩展到整个湖省,无论经济条件好坏,家家户户重视教育的习惯都是由来已久的,所以伴随而来的正规或不正规的补习班也就特别多。

    杨嘉之前也接过补习班的单子,补习班这类客户,市面上一直都有很成熟的画面可选用,最常见的就是一个刻苦用功的学生形象,或者孩子们带着学士帽面向高校的冲刺画面,又或者某位老师正站在黑板前指点迷津的教学场景,如果要求文艺青春一点,还有教室操场等等元素可以添入。

    自从杨嘉独自接单得越来越多,她就发现了,除了一部分连自己想要什么效果都不知道的客户,大部分客户甲方在做海报的时候,想要的其实并不是什么新颖的创意或构思,相反他们对于大标题和联系方式会更在意。

    但那次出乎意料的是,她在和行政老师包括创始人们沟通之后,才发现他们的要求不同以往。

    因为他们要的是一副5米x3米占据整面墙的巨型插画。

    画面内容的提出构想也很直白露骨,因为这幅画,她和对方的几位创始人老师聊过好几次,还线下专门见过面,因为距离不远,对方有位年纪大的老师又不习惯网络沟通。

    最后这幅画呈现出的内容大概是一个金字塔分层结构,而每一层的内容又各有不同,虽然只画出金字塔最底端的五层,但杨嘉已经能清晰察觉到那位创始人想要表达的东西。

    这幅画的整体基调是灰暗的,但越往上色彩基调越明快。最底下一层画着有乞讨者,流浪者,留守于穷困山区的孩子,无家可归的人;

    倒数第二层的画面是打螺丝的流水线,建筑工人,劳作的农民,缝纫衣服的工人,忙碌繁华的城市和穿梭其中的司机、外卖人群;

    倒数第三层开始出现普通的分格办公室,车间机床,小商贩;

    倒数第四层则是办事人员,建筑师人员,医生,律师,教师等等;

    而更上面一层是衣服更精致,打扮明显更光鲜,且还有小场景衬托的小老板,接受采访的明星网红,西装革履的各行业精英,最顶上一层是留白空余和一个省略号。

    当然每一层的分层也不是绝对封死的,其中链接各层级的就是由书本组成的阶梯和一块写着录取通知书的入场券。

    而除了书本阶梯,还有身高奇长的父母,把孩子托举至肩膀让他们爬至上一层。

    旁边天空中是绑着爱心气球的直升机,一个新娘模样的女人站在直升机口,一个新郎装扮的男人正抓住下放的悬梯往上爬。

    更有一条细长的从最底层升至顶层的下水管道,一个人踩在另一个人的脸上,你撕我扯地向上攀爬着,中途半空是被踢下来的人,地面上是零散堆叠的半伤亡的残缺身体。

    诸如此类的小细节还有很多很多。

    老实说,在画这幅画的时候,杨嘉的感觉就不是很舒适,虽然她知道那位老师的意思和他们想要的效果,但在画完之后,她还是对自己这幅完成度很高的作品有种本能的不适和逃避。

    因为它给人感觉实在太“等级筛选”,太“社会达尔文主义”了。

    可她一边逃避又一边停不下来的想看,甚至每一个画面小组块,她都能写出一篇小作文和设计说明。

    从这幅画里,她越发体会到高考的意义,为的就是拿到那些对应不同层级的入场券,对,不是永久居住证,不是房屋门禁卡,仅仅只是一张为期四年的入场游览体验券。

    可哪怕只是入场券,你看着那些地面上堆叠的伤亡人群,底层重复劳作的工人,悬在半空摇摇欲坠的攀爬者,难道能说它不重要吗?

    只能说,从职能上讲,它的作用真的没那么大,无论你能获得哪个层级的入场券,都不代表你就一定具备了与之相配的能力,不代表你就能一直生活在那里。

    但与此同时,它的重要性又毋庸置疑,比起其他八仙过海式的独木桥,对他们这些最基层的普罗大众来说,这才是阳关道,只是这条阳关道上的人实在是太多太多了。

    应试就只是应试,它对应的就只是考试,而不是某种落地的生存能力,她要做到的就是尽量将题做对,然后拿分。

    在她的学生时代,她对所谓的应试学习一直抱有一种常见的被讨论烂了的疑问,那就是为什么?凭什么?每天被关在这里有什么意义?

    时不时她的脑子里就会冒出这些问题,似乎总有一种发自内心的不服气和迷茫。

    包括她对数学也是这样,看到一个公式,会一直不理解为什么x数值就要跟着y数值的变化而变化?理由是什么?凭什么这个公式就是这样的?

    就和小时候的她也会偶尔产生不解,1+1为什么一定就等于2,后来她去了解了哥德巴赫猜想,也依然无法从根本上理解这里面的逻辑。

    现在她已明白了,这就是一个已经被制定好规则的游戏,她不是游戏制造商,也不是那些能参与制定规则的人,甚至就连大部分规则为何这样制定的原因她都无法理解。

    可她生活在这个大环境里,就无法避开这些,她唯一能做的就是记牢这些规则,然后利用这些规则尽可能高分通关这个游戏。

    以她本身的数学水平和素养,很多数学原理确实就不是她现在能理解的,她要做的,不是对它产生抵抗情绪又或是不服气,而是跳过疑问直接将它当成一套既定的完整的逻辑体系,去承接它、运用它。

    高考在某种程度上也同样如此,她改变不了,只能接受,甚至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比起高考需要她,她才是更需要高考的那一个。

    杨嘉总体上并不是一个容易陷在过去的人,既已明确目标,那剩下的就是执行,执行,最首先的就是着眼于当下。

    除了教科书,她还需要一本相对应的教辅书和几套真题试卷,至于笔记本,用之前废弃的本子就可以。

    这要换杨嘉以前,绝对要专门花时间去挑一个好看的本子,和不同颜色的彩笔,所谓差生文具多,这句话曾经在她身上展现得是淋漓尽致,为了逃避真正的动脑思考,她可以进行一切形式化的努力。

    笔记本,错题本都是她以前学数学时做过的东西,写出来的笔记齐整又好看,但反映到成绩上,偏偏就是毫.无.作.用。

    后来杨嘉就发现其实那也是假努力的一种,所谓笔记应该是精简的,错题集上的题目到后期也应该是越来越少的。

    可她这两样却是越写越多,与之相对的是她雷打不动的考试分数。

    当然在进行了一下午的复习之后,杨嘉发现回到过去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重新收获了一个还没有被海量信息流冲刷,没有被短视频污染过的脑子。

    她是真的觉得自己现在比工作后进入状态要快多了,人也明显更能沉得下心一些。

    上一世因为要外出校考的关系,她以此需要联系为借口在高二下学期拿到了一个亲戚用旧了的手机,虽然是还老旧的滑盖手机,放在2023年当老人机都不合格,可在当时还是对她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虽然那个手机只有基本的通话功能没开通流量,但它却能够用来看txt啊。

    这也是造成杨嘉高三时期成绩没有明显进步的最重要原因,小说,虽然从小她就特别痴迷于各种小说课外书籍,但有了能看txt的手机之后,分心程度绝对还是不一样的。

    在手机这个大杀器面前,杨嘉对自己的自制力真报不了多少信心,她还是老老实实直接从根源上避开比较好。

    在全身心都投入学习之后,人通常是感觉不到时间流速,何况相比具体学一门技能,学习其实是比较容易沉浸的事。

    等杨嘉再次听到铁门的动静,已经五点半了。

    熟悉的声音从门口传来,是杨妈妈正和住在附近的同事打趣道别的声音。

    “哎呦,那今天回去可要做几个好菜庆祝庆祝啊!”

    不知道怎么,杨嘉一听到这声音,鼻头一下子酸了,手上却是猛的想甩开拿着的书。

    等等,现在我手上拿着的不是小说啊。

    杨嘉一手捏着书愣在那里,一手重重拍向额头中心,只觉得这么些年过去了,自己咋还有应激动作呢?
新书推荐: 这只小草神是俺拾的嘞 快穿:社恐宿主她不干了 开局躲神避魔,原来我是大佬啊 逍遥尘世子 这是僵约,你是认真的吗? 致我未曾谋面的青春 破天战尊 消失的天堂?游戏开始! 皇帝宠臣?不,我一身反骨! 扶桑剑心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