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饭后张亦隆的抄家工作因为有了于硕和他带来的15名蒙古亲兵的帮助显得略为轻松,闲暇下来的张亦隆开始在堆积如山的物品中挑挑捡捡。
对于大多数物品来说,张亦隆只能看出个大概价值,例如珍珠很值钱,但具体值多少钱,张亦隆就只能依赖魏槐这样的书办。
但如果只是想从这些物品中挑出一些自己心仪的物件,张亦隆还是有些把握的,毕竟自己用的话,不需要过度关注其经济价值,只需要搞明白自己现在需要什么就是了。
现在自己最需要什么?自然首先是挑件合手的兵器了。
自从穿越以来,三人就一直苦于没有合适的武器。达阳对此也无可奈何,他只是带了二三百人出来谈判,经历了夜袭等一系列苦战后,手下亲兵的兵器损毁严重,就算是从袭击者手中缴获了一点,也只是杯水车薪。
达阳曾经坦言,当时他手下的亲兵都不能保证每人都有一柄近战武器,所以三位安答只能将就一下。
之前穿越三人组对此没什么意见,想着等到了太平堡再说,毕竟那里是整个土默川和河套地区的手工业手中心,无论从现成的兵器中挑选还是打造订制的兵器都不是难事。
但随着三人开始练习各种技击之术和骑射、骑枪术,这个问题就变得突出起来,于硕还好,借用一名亲兵的圆头战锤,还能凑合。
张亦隆也从达阳那里借用到了一柄弯柄曲刃腰刀,虽然谈不上合手,一样凑合能用,而且前几天从熊孩子哈纳汉那里缴获了一把手感极好的短剑,算是解决了一半问题。
真正麻烦的是胡新明,他想用的是一口长战剑,但蒙古人更习惯使用略短但剑刃更宽阔的蒙古重剑,小胡看中的长战剑更多的是由汉人在用。这两种剑主要的区别在于具体使用方法上,蒙古重剑更注重劈斩,在使用上更类似双刃刀,而汉式长战剑则更注意刺击,也更加灵活。胡新明认为自己臂力不强,汉式长战剑更合用。
当然草原上也不是没有汉式长战剑,胡新明在一丈红的队伍中见到不只一口这种汉式长战剑,并一眼就相中了。后来于硕还笑话他,好歹对方有两名以上的美女,你小子居然只看中了长战剑?
胡新明自然没有理会这种在他看来没有营养的调侃。
现在看着从胡守常家缴获的近百口各式刀剑,张亦隆还真不相信自己从中就挑不出一口合适的腰刀。
至于说剑就让小胡自己来挑吧。
但想要从这近百口刀剑中挑出一口适合自己的,也不是一件容易事。主要是张亦隆确实没想到明代的腰刀种类如此之多,仅穿越以来,就见过环刀、雁翎刀、曲刃马刀、环首大刀、雁翅腰刀等多种,加上自己从书上看到的倭式腰刀,到底哪种腰刀更适合自己,确实是个问题。
现在悬挂在腰间的腰刀实际上应该叫曲刃马刀,是典型的蒙元式弯刀,刀身狭窄弯曲,刀柄倾斜弧度与刀身弧度相反,十字型护手是其最大的外部识别特征。张亦隆很满意这刀的尺寸和重量,但演练多次后却发现自己不太喜欢这种与刀身弧度相反的刀柄。
蹲在刀剑堆前的张亦隆确实感觉有些头大,选择困难症大爆发,不由得发出一声长叹。
正好董一振抱着一捆画轴进来,听到张亦隆叹气,放下画轴,走了过来,“大人,您这是?”
“我打算挑口合适的腰刀,可这也太多了,不好挑啊。”张亦隆没想着要瞒着董一振,穿越三人组天天在营地和行军时练习骑射等各种技击之术也没想着要瞒着别人。
董一振看了眼张亦隆身侧悬挂的腰刀,“张大人,您觉得这口腰刀如何?”
“这口?”张亦隆伸手拍了下腰侧的腰刀,“尺寸和重量都挺好的,我就是不太喜欢刀柄的位置。”
“那就好办了。”董一振叫一个侍立在旁的丫鬟搬二个胡床过来,这么蹲着确实不太舒服。
坐好后,董一振先把刀剑分开,既然张亦隆说的是腰刀,那这些剑就可以先放一边了,接着他又挑出了砍刀和雁翅刀,“张大人,这种两种刀的尺寸和重量都高于你现在这口雁翎刀,你应该不会喜欢。”
张亦隆点头表示同意,看来说到冷兵器格斗,还是明代的军人更加专业。
专业人士出马效率就是高,不一会儿,董一振就挑出了二口腰刀,摆在张亦隆面前,“张大人,您试试这两口。”
张亦隆拿起其中一口连鞘腰刀,该刀通长近三尺,涂漆木质刀鞘,镶有不知名的青色宝石,圆形镂空鎏金刀镡,刀柄同样是木质,缠青丝,铁质刀首亦鎏金,有种低调奢华之感。抽刀出鞘,刃长达到了二尺五六寸,阔约一寸二分左右,刀刃闪着耀眼的寒芒,。
“张大人,这刀是平造刀身,雁翎刀形,您看,”董一振指着刀尖处说道:“您看,这刀尖处有起脊反刃,夹钢刀身,您再看看这锻纹,多漂亮。这双血槽,工整利落!能不能感受到一丝杀气?”
张亦隆满意的点着头,口中连声称赞,“何止是一丝杀气,简直是杀气腾腾,好刀,好刀。”<div id='gc1' class='gcontent1'><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try{ggauto();} catch(ex){}</script></div>
董一振拿起另一口腰刀递给张亦隆,“张大人,你看一下这口刀。”
相比前一口腰刀,董一振现在递过来的腰刀显得要朴实的多,刀鞘为铁质,外贴铜皮错银鎏金,刀柄和方形刀镡同样是铁质错银,细看之下刀镡背面竟然还有饰有龙纹。
抽刀在手,发现这口腰刀与前一口在外形上有着明显的区别,刀身更加弯曲,刀刃也更窄,刀尖更锐,整个刀身从根部向刀尖部逐渐收窄,刀身上也只有一道血槽,刀柄上曲,同样是夹钢打造,刀刃同样是寒芒四射。
刚一入手觉得此刀比上一口要略沉一些,但挥舞了几下后张亦隆却发现用起来轻灵异常,相比上一口腰刀更适合单手使用。
董一振指了指张亦隆手中的腰刀,“这是戚少保很喜欢的腰刀,我们也叫柳叶刀,比上一口雁翎刀更适合单手使用。”
“哦,”张亦隆反复打量着手中的弯刃腰刀,“这就是戚少保在《车步骑营镇解》中所说的腰刀啊,如果我没记错的话,戚少保编练的马军一营中就有官兵2998名,装备了近一半数量的腰刀,好像是1152口。编练步军一营,官兵2699名,装备腰刀216口,看来戚少保也认为这腰刀更适合马战?”
董一振吃惊的看着这位张大人,没想到他对于戚少保居然熟悉到这种程度,但这位张大人对于其他事情却好像没多少了解,真是让人完全无法理解。想归想,董一振还是回答了张亦隆的疑问,“在戚少保看来,步战还是要用双手长刀和长枪,腰刀要么用马战,要是用于步战就得搭配藤牌。”
张亦隆把腰刀还鞘,略一回忆,“没错,我记得步军一营有长刀1080口,是那种双手长刀吗?”
“张大人,我对您越来越好奇了,”董一振不由自主的把心里话说了出来,“您对于戚少保居然如此了解?”
张亦隆一笑,没法实话实说,只能说一句半真半假的话:“我们那里有戚少保的著作,据老人说是从朝鲜流传过去的。”
“哦,这样啊。”董一振虽然没全信,但也实在不好再追问什么了。记得杨大人说过,这三位安答身上的秘密太多了,多到谁敢去探究就要有掉脑袋的心理准备,自己活得好好的,对掉脑袋没一点兴趣。
张亦隆指着两口腰刀,“你觉得那口更好些?”
董一振差点控制不住笑出声来,“张大人,这还挑什么啊?二口刀都归您了,这口雁翎刀,刀装漂亮,适合参加个酒宴什么的。那口腰刀更加朴实无华,平时您悬在腰间正合适。此外,我还再给你挑一到二口备用的。”
张亦隆有些奇怪,“我一个人用得了三四口腰刀吗?”
“哈哈,”这回董一振真的笑出声来,“张大人,看来你们老家那边确实更注重火器,刀战很少,所以你可能不太清楚。以我的经验来说,一场仗打下来,用坏一二口腰刀和玩一样,听杨大人说,三位大人以后要去太平堡,那刀战更是少不了的。虽说一般的刀刃毁损都能由铁匠修复,但事事怕万一,多备几口总是好的。”
看着董一振认真的挑选着腰刀,张亦隆突然问出了一个问题:“如果我想要一支能在草原上击败蒙古骑兵的步卒,你有什么好的章程?”
“章程是有,”董一振一边回答张亦隆的问题,一边手上还在不停的挑选着腰刀,“如果时间和银子足够的话,按着戚少保的章程来就是了。不过,我估计没那么多时间,也没那么多银子,对吧?”
“银子的事,你就不用操心了,”张亦隆指了指不远处那一座小山似的财物堆,“以我和达阳兄弟的关系,我们起码可以分到五成,起码也能弄到手个一万多两银子。但时间确实是个问题。
“所以我能想到的章程就只有一个,”董一振把在远处侍立的丫鬟赶到右边客厅,这才说道:“胡大人的枪术确实让我等大开眼界,如果能训练一支长枪军,再加上长弓和一些火器,说不定是能顶住蒙古骑兵的骑射。”
张亦隆点头表示同意,这个答案不出意外,但张亦隆还是想听到一个更有建设性的章程,“那你觉得什么样的火器好一些?”
“铸炮。”董一元给出的答案确实出乎张亦隆的意料之外,张亦隆原本以为他要说的是三眼铳或是鸟铳。
“而且要铸的不是那种大将军炮或是佛郎机,应该铸红夷大炮,再配上大车,那样就有很大的机会。”这一次董一振说的非常肯定了。
张亦隆再一次抽出错银龙纹柳叶刀,在手中轻轻挥舞着,随着手腕的动作,房间内仿佛打了一道道电闪,“据我所知,一门合格的红夷大炮起码重几百到上千斤,先不说我们去哪儿能弄到如此多的铁料和火药,就说我们在草原上去哪儿找到会铸炮的工匠?”
董一振压低声音:“张大人,如果你能让杨大人同意把我调到你的麾下,我就告诉你谁会铸炮。”
张亦隆看着眼前这个年过三十的前大明总旗,陷入了沉思。